個人高風險時代來臨

天下雜誌第212期1999/01/01邱花妹




金融風暴來襲,全球企業度寒冬。 一件又一件企業裁員購併的壞消息,讓許多人工作不保。 亞洲各國,金融痛苦指數與民生痛苦指數全面攀升,失業潮造成中產階級的沈淪。 



台灣廣大的受薪階級,也在企業購併轉手、集團企業跳票風波、傳統產業關廠,乃至公營事業民營化、精省等過程,工作風險遽增。 



許多人警覺,風險時代來臨。工作風險愈來愈大。 同時,環境風險早已加劇。 林肯大郡倒塌、汐止淹大水,貓空坍方,南港也有土石流。 不當與過度開發,為台灣社會的生活與居住環境,埋下風險因子。 廣大的受薪階級,生活正陷入另一種貧窮。難道,台灣還可以任這些風險擴大,讓社會正義沈淪?


之一:工作風險
如何擦亮生銹的飯碗?

去年12月10日,美國銀行宣布結束台灣消費金融業務,引起台灣社會不小的震撼。去年4月,美國銀行消費金融部門580多位員工,才歡歡喜喜慶祝3年多來的奮鬥,達到損益平衡。
 
跨國企業的經營決策,果斷明快。突來的結束,讓行員與消費者驚愕、措手不及。一位美國銀行員工表示,過去也常聽到總公司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,結束在其他國家分行的業務,「以前覺得公司很果斷,但是沒想到這次發生在自己頭上,」她感慨。
 
在美國銀行的記者會上,一位記者問及美國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總經理江丕文將何去何從,這位曾經開拓馬來西亞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日本及台灣等地消費金融業務,長達20年的國際人只說:「生涯就像一葉浮萍。」事實上,類似美國銀行的故事,正在世界各地上演。


今年會更冷
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,企業裁員減肥的壞消息,一件接一件。根據路透社的報導,美國企業今年裁員人數將超過62萬人,是美國近10年來,裁員人數最多的一年。歐洲聯盟的年終高峰會議,也將如何解決歐盟1660萬失業人口問題,列為會議重要課題。

而去年5月爆發的亞洲金融風暴,猶如瘟疫蔓延,為亞洲各國製造大量失業人口。南韓今年的失業人數高達100萬人;至今年底,印尼的總失業人數將超過2000萬人;香港失業率則創下22年來新高,失業人數超過19萬人。9月間,《華盛頓郵報》以深度報導,道出亞洲中產階級,在金融風暴中,淪落貧窮的窘境。
 
金融風暴重創亞洲各國,民生痛苦指數與金融痛苦指數全面攀升。而處於相對穩定的台灣,失業率也在步步高升。金融風暴造成台灣出口衰退,衝擊就業市場。勞委會主委詹火生評估,民國88年台灣的失業率,將由目前的2.98%上升到3~4 %間。失業人數將突破30萬人次。「今年會比較寒冷,」詹火生不諱言。
 
事實上,在全球不景氣中,台灣許多企業也紛紛傳出精簡人力,鼓勵提早退休、裁員的決策。遇缺不補則是企業過冬最普遍的法則。世界經濟一日數變,去年還不斷擴張的高科技產業,今年不僅遇缺不補,在產能緊縮的同時,許多企業以減薪、強迫休假的方式,減少支出。
 
部份企業直接選擇裁員。去年12月初,力捷電腦以精簡組織與人力,回應金融風暴,令365位力捷員工失去工作。在新竹設有分公司的聖保納管理顧問總經理許書揚指出,去年2月以來,聖保納在園區的人力仲介業務,大幅減少50%,需求明顯下降。金融風暴來襲,牽動金融機構神經。銀行、證券業普遍選擇遇缺不補。


還有半杯咖啡
裁員,也在檯面下進行著。知名的外商銀行與新銀行,先後傳出裁員事件。一位證券公司的員工,眼見同事突然被裁員,「他的咖啡杯還留在那裡,還有半杯咖啡,可是他已經不用來上班,」聽來令人不勝欷歔。在激烈的全球競爭,以及金融全球化動輒產生的骨牌效應下,個人的工作不確定性與風險,正日漸升高。

9月底,一家外商公司的台灣員工,因為報紙披露,才知道總公司決定在今年底,全球裁員4萬人。太平洋對岸的總公司,決定台灣員工的前途。一位月薪7萬多的經理指出:「從報紙看到這個消息,確實引起大家的恐慌。」而這家企業的尾牙,從往年的1月,提早到12月,更讓員工議論紛紛。許多人揣測,尾牙後,勢必有人捲鋪蓋走路。一位高階主管對屬下說:「日頭赤炎炎,隨人顧性命。」
 
另一方面,包括安鋒、瑞聯、禾豐、廣三等集團,紛紛傳出財務危機,造成企業內員工不安。有人在惶惶不安之下,選擇離開。一位銀行員工在公司出事後深表無奈,「我們擔心公司績效獎金和年終獎金發不出來,」他說。


危及員工家庭
金融風暴下,企業主操作財務槓桿,猶如走鋼索,不務正業圖謀高獲利,將企業及員工推向高風險的處境。
 
一位廣三集團的經理在事發後,個人資產一度遭凍結。對於這場風暴,他顯得心有不甘。「我們原本是正常的上班族,對社會國家樂觀、充滿信心,我們有本領把企業經營好,但是現在大家都受害,」他不平地說。
 
在金融全球化下,選擇豪賭的企業主,似乎忽略了對員工的社會責任。永豐餘工業用紙事業部經理鍾弘治感觸良深地說:「一個人的決策,可能影響上千或上萬人的生活,一個高階主管做的決定,影響的不只是他下面的員工,還有他背後的家庭。」


勞資爭議不休
事實上,突逢失業,甚至拿不到任何退休金與資遣費的情形,早就發生在許多傳統產業勞工的生活中。前年福昌紡織、聯福製衣、耀元電子,紛紛走上街頭,甚至發生震驚社會的臥軌事件。年關將近,士林紙業與台聯貨櫃員工也被資遣,到勞委會陳情。
 
根據勞委會的統計,台灣勞資爭議的人數在近2年急遽上揚。從民國85年2萬1千人,到86年遽升為8萬1千人。而今年,單是1至8月間,總爭議人數就突破9萬4千人,顯示就業市場逐漸不穩定。
 
在產業結構調整、經濟環境快速變遷中,不只傳統產業勞工面臨失業危機,即使過去兼具公務員身分,吃公家機關「鐵飯碗」的公營事業員工,也在近年遇到生命中嚴苛的挑戰。去年12月6日,高雄市政府廣場前,19名台灣機械船舶廠員工,靜坐邁入第35天。三合一選舉中險勝的新科高雄市長謝長廷,選後第一天唯一的公開行程,是到市府廣場前,請這批員工暫時結束靜坐。
 
每一個勞工失業,背後受影響的是一個家庭。謝長廷的新市府承諾,為求助無門的勞工,提供勞工訴訟基金及生活津貼。「懇求大家把孩子帶回去,小孩子在這裡,對他們的成長過程很不忍,」謝長廷說。
 
過去被視為「鐵飯碗」的公營事業員工,在民營化的過程中,雖然有優惠資遣的保障,但是和民間企業員工同樣面臨中年轉業與失業危機。


提早領到退休金
台機船舶廠,連同地上物,以每坪8萬的價格轉賣給東南水泥後,這群台機員工未能跟著順利移轉,他們四處陳情,失業至今已經1年9個月。他們之中,許多人擁有甲級、乙級證照,年齡多在42到45歲之間,孩子從幼稚園到國、高中的都有。許多人還背著房貸,失業期間,都有數次求職、打零工的經驗。
 
年逾40的莊東明,在台機工作19年。年資結算,讓他領到240萬。但是因為一直未能順利找到工作,這筆提早領到的退休金,已經愈變愈薄。太太沒有工作,獨挑家庭經濟大梁的莊東明,每個月的房貸,加上2個念中學的孩子的補習費,家裡1個月要6萬左右的固定開支。
 
失業,不僅使家庭經濟陷入空前危機,也對失業員工造成心理壓力。工作20年的凌明仕說:「你沒有固定收入,只有年資結算,大概只能花3年,3年後,你的生命還有多長?以後怎麼面對孩子?」他無奈地問。
 
和台機一樣,背負著年年虧損重擔的台汽公司,從民國75、76年間,員工高達1萬5千名的高峰期,至今員工已精簡為3千6百名。目前正進行第4期精簡。
許多台汽員工,提早領了退休金,去開計程車,或到民營公司當駕駛。但工會理事長蔡萬祥指出,民間企業低底薪、高獎金、卻高風險的駕駛環境,使許多離開台汽的員工很不適應。「許多人出去都後悔了,」他說。
 
而擁有專門技術的台汽維修技工,則不容易找到工作。一位台汽技工,在離開台汽2年多後,終於找到一份大廈管理員的職務。2年間,他帶著兒子擺地攤維生。
世紀末,在台灣社會劇烈的變動下,一波波的民營化,乃至精省效應,使台灣社會過去幾十年來,最炙手可熱的「鐵飯碗」跟著生銹。


公務員也上街頭
而在經濟結構的劇變中,一些擁有專門技術的公營事業員工,沒有得到適當的工作機會,也是社會的損失。就像擁有甲級、乙級證照的台機員工,以及台汽公司長期訓練出來的駕駛員與技工。這些維持社會運作的重要人力資源,竟面臨失業。
 
這群過去最渴望社會安定,最抗拒改變的就業人口,如今可能淪落底層社會,增加一股社會的浮躁與不安。台汽工會總幹事李湘桃不滿地說:「讓公務員都要上街頭,而且持續上街頭,對社會是很大的警訊,這表示連公務員都對這個社會失望了。」


亟需社會安全體系
長期而言,不管是企業為提高競爭力而採取的購併裁員,或金融風暴帶來的失業危機,乃至產業結構調整,經濟政策下達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指令,都預示愈來愈多受薪階級,在就業市場的風險提高。因此,愈來愈多人對工作產生危機意識。一位美國銀行的協理體認:「每個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能力充實好,要變成公司害怕失去你,而不是你害怕失業。」
 
除了個人力求自保,台灣社會也不得不共同面對,失業風險加劇,失業人口將提高的大未來。清華大學社研所副教授吳泉源分析,過去,台灣除了石油危機,並沒有真正遭到資本主義的經濟循環打擊。「但是,台灣慢慢要面對的是,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,一定會有相當的失業人口,」他提醒。
 
因此,吳泉源一再強調,如何結合政府與企業的力量,強化轉業與再就業訓練,是未來重要的課題。白領失業的增加,也是台灣面臨的新挑戰。吳泉源觀察,過去,台灣的失業人口,可以走向非正式部門,但是專業的中產階級,卻沒有這種退路。「底層社會的人,可以去賣便當、擺攤子,適應能力很強,但是中產階級不可能,中產階級有他已經習慣的生活與消費水平,」吳泉源說。
 
中產階級恐懼沈淪的心理,可能導致社會不安。中興大學財研所所長黃世鑫指出,股市不健全、企業經營脫離基本面,或是工作流動率變高,都加深社會的「不安全感」。黃世鑫認為,歐陸國家建立社會安全體系,仍是社會共濟,迎接不穩定與不安全社會的重要環節,值得台灣學習。
 
面對難解的失業問題,勞委會近日開辦失業保險,並希望年初可以開始給付。失業保險的開辦,象徵社會安全體系跨出一步,但是廣大受薪者的不安全感,因工作浮動,財富分配不均,仍然對「社會正義」產生質疑。
 
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,分析台灣財富分配情形指出,台灣最富有與最貧窮的20%的家庭平均收入比,正持續上升。而儲蓄比,更透露財富差距急速擴大。根據主計處的資料,去年,台灣最富有與最貧窮的人口的儲蓄差距比,高達33倍。而絕大多數受薪階級,將收入花在生活所需的房貸、房租與子女教育經費,多數受薪階級生活愈來愈緊,自由度愈來愈低。
 
在許多企業的財務危機顯現後,林向愷批評:「其他人用體力賺錢,部份企業用錢賺錢,社會正義愈來愈差,」他進一步說:「社會底層在浮動,對社會未來有很深的不安全感,希望維持現狀的中產階級在減少。」金融風暴帶來寒冬,也加深了台灣風險社會的體質,在每一個人力求適應新環境的同時,或許也正期待一個更符合社會共濟原則,更符合社會正義的經濟遊戲規則。


之二:環境風險
天災人禍,何處安居?

前年8月,一場溫妮颱風,奪走台北縣汐止鎮林肯大郡28條人命。在山坡地順向坡上的林肯大郡3區,居民面對慘遭山坡地土石摧毀的家園,帶著傷痛離開林肯大郡。而緊鄰3區下方的200戶4區居民,半數以上陸續搬離。
 
一位住在4區的單親媽媽,災變後帶著孩子住在主管辦公室的沙發。1年前,開始在南港租房子。這位單親媽媽,每隔一段時間,會回林肯大郡看看裂得愈來愈厲害的房子。她兒子拒絕搬回這個蒙上死亡陰影的社區。「真是欲哭無淚,」她心寒地說。
 
造化弄人,當初歡歡喜喜住進林肯大郡的,80%是首次購屋,3、40歲的年輕上班族。林肯大郡標榜擁有室內溫水游泳池、三溫暖、健身房、24小時社區巴士。為這些在台北買不起殼的上班族帶來希望。
 
昔日的林肯大郡,傍晚時分,巷弄裡盡是孩童的嬉鬧聲。如今,災變現場留著原貌,社區因為每個月有人遷出,變得異常冷清。1年多來,許多住戶流落在外,不知去向。甚至有的家庭,因為租不起更大的房子,太太帶著孩子在外租屋,先生陪著老媽媽留在林肯大郡。
 
一位先生是公務員,家裡有2個孩子的家庭主婦,因為一家人負擔不起同時繳房貸又在外租屋,還有孩子的教育費用,而繼續留在這個社區。當她說到,孩子睡覺前竟問她:「我們家衣櫃會不會倒下來」、「房子會不會倒下來」、「我們會不會死」,這位虔誠的教徒泣不成聲。


比無殼蝸牛可憐
走進林肯大郡4區,建商超挖的地下室,可以看見梁柱上,水泥竟和著長壽菸盒、台灣啤酒罐及垃圾。建商提出的補強方案,讓4區居民依舊擔心受怕。甚至有人在長期的心理壓力下,家庭失和,乃至得了憂鬱症。
 
平日,只是寒風細雨,空氣中一股不安與恐懼籠罩林肯大郡。擋土牆傾斜、部份地表、住屋出現明顯裂縫。「下雨時都睡不安穩,打雷更可怕,以為那裡又塌了,」住戶周志全說。從訂預售屋到交屋,不吃不喝努力存8、90萬才買了房子的周志全說:「本來有房子,是快樂和夢想;現在我們比無殼蝸牛可憐。」
 
災變至今,最危險的3、4區居民,只得到緩繳房貸至今年2月的待遇。同時,緩繳期間利息照算。周志全說:「房子已經不能住,還要繼續繳房貸,等於是剝2層皮,雪上加霜,政府紓困不是只對企業財團,個人受災戶也應該紓困啊!」
 
事發後,居民既無財力向法院申請假扣押建商財產,國賠也遙遙無期。還沒放棄爭取退屋還款或遷村的周志全說:「經過1年多,許多人徹底失望,對政府、對社會完全失望。」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」副執行長王時思指出,類似林肯大郡、民生社區輻射屋,乃至數起勞工拿不到退休金、資遣費的爭議案,都暴露出台灣缺乏集體訴訟,來保障因公共因素而受害的大眾。
 
即使將來受災居民向建商索賠的判決成立,建商卻可能早已脫產。但居民無力一開始就向法院申請假扣押建商財產,因為居民根本無力提出,高達索賠金額1/3的保證金。王時思舉例,如果聯福製衣積欠員工的資遣費是3億,勞工等於必須先向法院提出1億元的保證金。「他們基於公共因素,而且是國家控管沒做好來打官司,按理政府應提供救助。現在政府卻當作沒看見,讓住戶和建商自己去打官司,」王時思說。
 
「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」在深入林肯大郡事件後為文指出,建商李宗賢一審被判10年6個月後,進行上訴。眼見建商被判事發後,仍活躍於建築業,「與受災戶的求助無門對照,不禁令人感嘆社會正義何在?」


不敵大自然反撲
而不只林肯大郡,去年瑞伯與芭比絲颱風來襲,10天淹3次水,讓2/3的汐止變成水鄉澤國。汐止沿著基隆河岸,蓋起一座座高聳的住宅,不當與過度開發,終於不敵大自然的反撲。房價慘跌,大量新移民因為水災坐困愁城。一位住在汐止鎮忠孝東路的老汐止人,陸續花了近50萬更新被水泡壞的家具。
 
一對年輕的上班族夫妻,目前租屋在民生社區一間頂樓加蓋的房子。汐止淹水,讓他們繳了1百多萬的新居美夢蒙上陰影。房價也從2年多前買的一坪17、18萬,跌到1坪11、12萬。即使預見下次颱風豪雨來襲的處境,他們也無力退屋買新居。
 
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分析指出,台灣房價佔所得比例偏高。「每個人買房子都很辛苦,向親友、父母借貸、標會。說窮也不窮,但是你自由度很少,可支配的錢很少。大家變成屋奴,在幫建商賺錢,」他說出廣大受薪階級的處境。如今,買房子不只因負擔高額房貸,降低了生活品質,還要當心環境危機造成風險,可能讓一輩子的積蓄化為泡影。張金鶚感慨:「這一切讓人覺得在台灣很貧窮,我們是生活在富裕中的貧窮。」
 
德國環境社會學家貝克認為,人類科技文明與物質文化不斷改變的結果,非但沒有將社會轉化為安全、舒適的居所,反而透過各種有毒、有害物質與危險設施,而使現代社會成為一個「風險社會」。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紀駿傑分析,人們對於資源與能源的需求,導致自然生態遭到破壞,造成愈來愈多的生態災難與人民的苦難。而台灣山坡地不當使用而產生的水土保持問題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 
而誰也不會曉得,下一個類似林肯大郡或民生社區輻射屋事件,或如福音山莊滅門山崩、貓空坍方、南港土石流,或汐止淹大水,將是誰遭殃。廣大受薪階級,生活正陷入另一種貧窮,難道,台灣還可以任這些生活風險日益擴大,讓社會正義沈淪?




eXfuze F1 team ---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+
Posted on 清晨7:44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| 0 Comments »

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.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. Powered by Blogger